第二十四章 愚人金(2/3)
作品:《1792富甲美国》语,不过没关系,法语总能听得懂吧,雇主就是法国裔还的无法沟通吗。>
一开始他们对这么好的条件颇有些将信将疑,不过等到第一批工人前去体验了几天全包的待遇后,之后前往制镜厂上工的黑人就多起来了,毕竟温斯罗普这边只有住的,糖厂主人会每天送一些制糖事的粮食渣给他们,看着做水手的黑人喝酒吃肉,制糖的黑人每天也有两顿肉吃(怕肉干放坏,增加了一顿),他们都想找份活干。>
去了先建造自己住的木屋,然后是帮助搭建一个窑炉,弗里兹从海边制盐人那里收集来不要的白色碳酸镁先放炉子里烧成氧化镁,接着混合上粘土成型晾干后送进窑炉里边烧成耐火砖,因为美国铝土矿品位不高弗里兹就不去费那个力气烧氧化铝了。>
这些烧好的耐火砖马上又用来砌其他窑炉,除了熔融钵的窑炉外还要建十多个退火窑,用来把制好的平板钵进行退火。>
不同的窑炉之间用行驶在铁质轨道上的平板车进行运送,每一样都需要去外边专门定制,需要投资五万美元实在是一点都不多。>
当然了烧耐火砖的窑以后也能烧红砖,如果有这个市场需求,弗里兹决不介意顺便多赚一点。>
制钵一系列窑炉建设完全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烧制耐火砖的过程很慢,定制品加工更慢,弗里兹没有必要白白等待它们全部建成,他可以先紧着手头的人力先建设架高的水渠和水车,当然还有重要的一样东西,炼硫磺的窑炉。>
从汉代起中国人就会用硫化亚铁烧制绿矾(皂矾),在这生产过程中发现了硫磺,工艺几千年发展下来都没有太大变化,硫磺产率只有4%左右,绿矾产率也更没有可靠统计,但是烧制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硫废气,环境污染却是非常厉害,飘到哪里那里就树枯草黄。>
明代的《天工开物》中对此有记载,掘取其石,用煤炭饼包裹丛架,外筑土作炉】与石皆载千斤于内,炉上用烧硫旧渣罨盖,中顶隆起,透一圆孔其中。火力到时,孔内透出黄焰金光……其炭煤矿石浇取皂矾者,当其黄光上走时,仍用此法掩盖以取硫黄,得硫一斤则减去皂矾三十余斤。>
直到特殊时期,经过苏联专家改进,劳动者继续摸索,才摸索出提高硫磺产率的新工艺,可以把硫磺产率提高到20%,对建造的要求也不高,拿到这来简直是18世纪的新高度。>
只需要依山就着地形挖掘出炉身,用条石、石块砌好,抹上石灰填缝,外面再用湿泥土密封,上面用耐火砖砌出烟道,通往一个巨大的冷却室,用石板和耐火砖沿着墙体砌好,这就是炉身主体,再建好两道俗称小气道的烟道通往烟筒。>
将愚人金和煤炭都粉碎后按照一定比例一层矿石一层煤粉的铺好,一共要装填十层,这时候用铁条或者铁板盖上炉顶,冷却室上面再用铁条、耐火砖、木板和泥土封好,留出几个气眼。>
从炉底点火,等到可以看到炉中第一层矿石已经红亮时再封死气眼,用耐火砖和泥土封住炉门。>
等到三天后揭开炉顶,让炉渣加速完全冷却,从冷却室刮取硫磺,从炉身中取出炉渣,里面成分比较复杂,除去氧化铁、少量硫、未反应的煤炭和矿石外,就是以绿矾为主的硫酸盐了。>
整个生产过程现场还是烟雾弥漫一股硫磺味,总有封泥裂开的地方,但有毒气体太厉害人不能靠近去修补,从高高的烟筒中跑出来的二氧化硫废气被风吹的很远,没办法,这个年代的化工都这样,制硫酸铅室法处理没有吸收完的二氧化硫也是一样困难,而且废气还要更多。>
取出的炉渣放在露天挖好的池中浇水助其氧化,一定时间后取出放进炉中烘烧,等炉渣烧的发白后浸入水中,把浸出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1792富甲美国 最新章节第二十四章 愚人金,网址:https://www.xbqg66.com/182_18247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