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华夏九服(2/4)
作品:《中华联邦之帝国再起》洲而上下求索,这衮衮凡尘,又怎能置于夷狄之蚀,而不归我华夏王化!”
掷地有声,别说在场诸位博士、太学生和文官,就连彭茂邦和庞兴龙都放轻了呼吸,作为领导中华联邦数百万虎贲之士的太尉和大将军,此时心中不由得高叫一声好!这话说得太泥马好了!咱们武人就最欢迎你们这种好战文人,这是赤果果地宣称我中华要统治世界啊!虽然是大话,但这个志向,这个胸襟,可是一般文人拍马莫及的。
“寰宇归华夏王化,此乃我中华天命!古有周制九服,今有华夏九服……”
接着这话不仅让兴奋的武将们一愣,就是稳重的杨慎和师皓也是面面相觑,九服!?把周制九服的那一套扩至寰宇!?这家伙是认真的?
所谓周制九服,是周时分封天下的制度,“方千里曰王畿”为中心,五百里为一等级,由内而外,依次是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共九服。所谓“蛮夷”,所谓“藩属”,都由此而来。最早“华夷之辩”,都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根基:我是世界中心,谁离我越远,谁的血脉就越不亲,而邦国也就越不开化。
再听下去,大家明白了,李之这是在将天子刚才“外策”之言作着具体阐述,至少是将目标清晰勾勒出来了。
就是这样的目标,让杨慎、师皓也瞠目结舌,心说学者果然牛掰,心有多大,嘴就有多大。而且一套套的,看上去挺美。
这李之所说的“华夏九服”,还不是最终的理想形态,而是根据中华联邦现有态势而定,分作了根、本、延、泽、卫、藩、蛮、夷、镇九服。
这九服被划分为“内三服”和“外六服”,内三服里,“根”是中华根本之地,也就是传承数千年的十三州之地;“本”则是中华联邦内只属于中华帝国的中央直属领地,也就是十三州之外的划州定郡之地,例如东北幽州之外的辽平二州,南洋吕宋这样的汉民久居之地,“根”、“本”乃是华夏核心利益所在,只要有这些在手,即使联邦不存,华夏仍有争雄制霸之力;“延”则是中华联邦内部那些加盟邦国。
这内三服皆是隶属中华联邦所辖之地,属于“圣治”的地盘,“王道社”的重点在于外六服,外六服还分“近三服”和“远三服”。近三服里,“泽”是礼敬天朝,可以带着一同奔富贵,有可能加入联邦的国家,例如完全投靠联邦的阿拉伯联盟;“卫”和“藩”则是比这层次低一些,主要用来当作跟“远三服”缓冲之地的外域,比如未来肢解后的西亚诸国和布列塔尼亚在拉丁美洲的几个编号区。
“远三服”就有些模糊了,“蛮”用来概括可以沟通,可以利用的外国,例如日后肢解的一些小国;“夷”则是视之为敌的外国,这不用说,现在的布列塔尼亚和都是属于这个“夷”的范围;“镇”则是……这个不好直白说,早先天竺那些土邦和不远的未来的澳大利亚,就属于这一类。
总之,和鲁鲁修做的差不多,一定要彻底肢解掉和布列塔尼亚帝国,然后在建立以中华联邦为核心的华夏九服体系,以求最终达到使得外六服全部同化为内三服,华夏独据寰宇的目标。
早先在城里中华联邦之前,从秦汉到中华帝国就有着一套基于九服的朝贡藩属体系,只不过在中华联邦成立之后,当时的华夏遍观寰宇,交流所及范围之内,皆已纳入联邦所辖,当时的欧洲还是邦国林立,美洲大陆距离哥伦布登陆还不到一百年,大部还在印第安人手中,况且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与之联系都是过于危险,所以中华联邦一下子失去了外交需求,原本的朝贡体系也陷入了土崩瓦解。而到了与和美洲诸国可以自由交通的时候,已经是几百年后的事情。故而自联邦成立之后,联邦就缺少一套成体系的对外政策。
这套内、远、近三服,表面上看,跟早前华夏所立的朝贡体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华联邦之帝国再起 最新章节第十七章 华夏九服,网址:https://www.xbqg66.com/263_26347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