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随意用念(1/4)
作品:《洞玄指略》执古之道,御今之有,测其古始,是为道纪,古往以来,世间事皆记之于世间,沧桑流转,已成之事不转,未来可变,过去事不可变,世间事有别,世间情无别,世间物有别,万物根无别,是故说日光之下,无诸新事。[〈 <〈
此世界,他世界,此时,他时,众生面貌有别,众生思念有别,而众生身心之根本无别,于其差别性,观其共行性,于其共行性,观其差别性,所谓个个差别,而个个亦有同宗,粗细之分,大小之辨,无有不测,如是乃为全知全见,见大不知小,见小不知大,皆为片面,不为全真知见,是故说执着知识者,不见于全知,若有一执念,不见众生情。
何以言众生之情哉?当知,众生之情,不论人、天、畜生,乃至有形无形众生,所有诸情,其根无别,众生世界,共业感生其国,乃生其族,复有其身,于是教化,乃生知识,所学所想,便动本情,以其本情,感生身情,众生迷身,以思念为心,名为心情。
本情难说,妙不可测,所谓化情,乃为众生,本情共性,化情各别,是故众生情皆从本情而生,而众生身心之情乃自有差别,何以故,以其身心知识有差别故,不在其国,不在其族,其身心知识即有差别,认知诸情,则有差别,譬如一日生光,光照天下,乃有日华化散,日华有万亿光毫,一一毫光,各有华色流变,日光无别,日华有别,共性之中,个性乃生。
譬如一世界内,便有此世界共识之规则,如是便名共性,至于各国,乃自有法度,便名个性,一国之内,乃有共法,至于各族,亦有自法,如是便名共法、分别法。
至于人世,则有人法,诸人共性无别,而其个性差别,人间各国,为人之事,各有差别,纵其知见取舍有别,而其人性共知则无差别,所谓人道之事,便是人性共事,至于人道之情,便是人性共情,所谓人道之修,便是人道之情性,情性共处,乃为人道本处,情性差别处,即是众人个性之情。
个人之情,非是众人共情,个人之欲,非是众人共欲,个人之性,非是众人共性,是故共性之下,乃有个性,若因一人之情,而伤他人情,则非明者,若因一人之欲,而伤他人欲,则非智者,若先伤人者,则必被人所伤,岂可因自欲而伤他人,迷昧之人,以自妄想而设欲坑,坑陷他人,至于束缚,彼等以此迷昧而堕束缚苦海之中,不遇救者,岂非正理?
众人有人情,众人亦有个人情,共守人情,尊重个人情,莫以自情而碍他人个情,若共守人情根本,不违各个自情,则为和睦,人世之内,所不能和者,即为欲重,欲重者越共情而个情于众,侵损他人情,使他人不得和睦安宁,如是之事,良久矣。
人国之事,王臣所为,匹夫之辈,尊道守德即是助益天下之事,修真之士,方外之人,闲云之心,野鹤之意,尊天地之法而随阴阳之变,不识江山之主,不认**法度,寄情于道,托形于德,道化则有情,德聚则有形,遵天地共法而自法成就,守世间共德而自德建立,道德之事,岂在自我?道在乎道,德在乎德,自我即是自我,道化为德,德聚为我,我不失德,则是合道,若失德者,岂为道德哉!
众人迷廖,以糟粕为贵,自是圣贤,而作贱行,玷污圣性,至于离德,诚心于德,必至于和,和者,定天下,定世间之重宝也,何以知之?当知,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夫动者,不能久也,必归于静,和者,动静之弦也,得之者,能得一。
若夫观于身心天下,身心世间,得其和者,同天地之性,共太虚之情,众人各以其身心,乎念想思虑,若修养得和,皆成道德,圣性日月,光华明耀,念昔诸圣皆以此得归无所,而怯心者则恐失欲我,不敢修德归真,众怯者当思念,日月光明,无量普照,日月光下,乃有华毫,光华之毫,何止亿万,所谓瑕不掩瑜,华毫彩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洞玄指略 最新章节第三十章:随意用念,网址:https://www.xbqg66.com/371_371735/30.html